中宏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王鏡榕)“‘雙創’實質上是一個改革。‘雙創’不僅僅是推動大眾參與創新創業,也不僅是建設眾創空間等平臺,更是對已有體制機制、文化氛圍的系列變革和重塑。”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昌林認為,所以“雙創”實質上是一個改革,是要用改革的方法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雙創”是一個國家贏得未來的關鍵
以支付寶、共享單車、微信等供給側改革典型成果為代表,近年來,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形成新一波創新創業浪潮,然而,現在社會上仍有部分人不理解“雙創”,存在一些誤區甚至誤解。王昌林認為,“雙創”的核心在“眾”,關鍵在“創”。“眾”就是要集眾智匯眾力,是“創”的主體,是核心的、不可缺的,離開了“眾”,“創”就無從談起。同時,只有“眾”是不夠的,關鍵在“創”,“創”是“眾”的靈魂,缺少了“創”,就難以形成持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力量。
“雙創”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史也是一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農民創業,到后來的科技人員和國有企業員工“下海創業”,再到大量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這幾波創業創新浪潮極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
“雙創”是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徑。近年來,我國“雙創”蓬勃發展,對擴大就業、增加人民收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目前新登記企業一年吸納的就業超過1000萬人,已經成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途徑。
“抓‘雙創’對GDP的貢獻不是很大,但它是創新的種子,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贏得未來的關鍵。”王昌林指出,“雙創”不只是GDP,更重要的是弘揚創新創業精神。抓“雙創”有利于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激發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既關乎當前,也關乎長遠。
“雙創”是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王昌林指出,供給側結構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任務:一是在產業層面,要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振興實體經濟;二是在生產者層面,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培育發展創新創業企業,優化企業結構,形成“頂天立地”和“鋪天蓋地”的企業體系;三是在要素層面,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提高技術供給能力。同時,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數字經濟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這三個層次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即生產要素投入到企業,企業生產出產品和服務,形成產業,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從近期看,主要是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從長期看,重點是要抓好改革和創新,增加制度供給,推動供給創新和變革。
“‘雙創’是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抓‘雙創’就是抓供給創新。”王昌林認為,“雙創”既有利于增加新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利于促進新企業的誕生,增加新技術、創業投資等要素供給,為經濟活動注入新的動能。并指出,它既能在服務業大顯身手,也在制造業彰顯威力,推動產業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既是小微企業成長之路,又是大企業興盛之道,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雙創”關鍵是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
王昌林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只有通過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落地”,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初創企業不斷涌現和規模化發展。比如,信息技術革命主要就是由惠普、英特爾、微軟等一大批當時的小微企業直接發動和推動形成的。另一方面,要推進大企業創新創業。發揮大企業的市場渠道、資源等優勢,圍繞全產業鏈需求,創辦孵化器,培育科技型創業企業并形成集聚效應。
因此,“雙創”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行動。而且,還要看到,當前我國產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縮小,進入更多需要引領創新的階段,需要有大量中小企業去“試錯”,創新政策的重點要轉向扶持中小微企業,這也是發達國家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經驗。
五維度評估“雙創”成就與趨勢
“目前對‘雙創’尚無統一的評價指標。”王昌林結合國內外對創新和創業的評價研究現況,指出根據“雙創”的內涵和特征,結合國際上對創新創業的評價指標,指出可從新辦企業情況、企業投資發展情況、并購與上市情況、創新活動情況、帶動就業情況等五個方面來對“雙創”成效進行評價:
一是新創辦企業情況。這是衡量創業發展情況最直接的指標。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新創辦企業的數量多少、擁有企業的密度高低,是反映創新發展水平和經濟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具體指標包括新登記市場主體特別是新創辦企業數量及其增長率、獨角獸企業數量及其增長率等。
二是創業投資發展情況。這是國內外公認的衡量創業創新活動情況的重要指標,也是相對比較真實、“比較硬”的指標,被認為是創業創新情況的“晴雨表”。具體指標包括創業投資規模及其增長率、創業投資規模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比重等。例如,2015年硅谷地區創業投資規模為245億美元,占美國的40%以上,因此硅谷是美國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地區。2016年北京市創業投資458億元,占全國的35%。
三是并購與上市情況。這是反映創業企業成長狀況的指標。一般地,創業企業發展要經過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幾個階段。創業企業被收購,或實現新三板掛牌和首發上市(IPO),是創業成功的重要標志。
四是創新活動情況。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轉移轉化是創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同時,創業也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發展。因此,專利和技術轉移是衡量“雙創”發展的重要指標。
五是帶動就業情況。這是衡量創業成效的重要指標。同時,這個指標也能夠反映“雙創”形勢的好壞,當創業創新形勢好的時候,創業企業招人就多,反之就少。
營造良好的“雙創”生態系統
“就像莊稼要長得好,必須要有肥沃的土壤、必要的水分、合適的陽光和空氣等一樣。”王昌林認為,綜合國內外研究,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有四個基本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機構和要素”;第二個維度是“結構”;第三個維度是“機制”;第四個維度是“環境”。因此,可以形象地表述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機構/要素+結構+機制+環境”。
硅谷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在硅谷,不僅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大量的金融機構、服務供應商和其他支持機構,擁有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既有創業大企業,也有大量中小微初創企業,形成了“頂天立地”與“鋪天蓋地”的企業體系。人才結構以移民為主,每五個人中要么是創業者、要么是在創業企業工作;技術轉移機制比較健全,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界有緊密的聯系,還有健全的創業創新網絡和協同發展機制;擁有濃郁的創業創新文化和完善的創業服務環境。
“對于一個地區來講,關鍵是要因地制宜,根據自己的資源特點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業創新生態。”王昌林強調,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不是每個地區都能像硅谷那樣,建立完善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也沒有簡單可復制的成功模式。以深圳為例,深圳并沒有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但大量創業者選擇去深圳,這是為什么?重要原因是深圳具有獨特的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其主要特點是:深圳是個年輕的移民城市,每個人都有創新的基因。在深圳大家談的最多的是如何合伙創業,人們有一種創業的沖動;深圳產業配套能力較好;在深圳只要有好的創意,就能夠找到合適的人才和團隊;深圳創業資本比較活躍,國際化程度較高,等等。
構建適應“雙創”發展的金融體系
王昌林表示,“雙創”的特點是初創企業多、中小微企業多,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多,具有較大的風險,同時還存在知識產權等“軟資產”較多、固定資產等傳統實物抵押品少的特征。針對這些特點,需要建立適應“雙創”發展要求的金融體系。
從國際上看,大多數初創企業主要依靠債權和股權融資。而且,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對資金的需求和融資方式選擇也不同。一般地,處于種子階段的企業資金需求不是很大,但投資風險很高。這一階段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自有資金、政府引導基金和天使投資。處于創建階段的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較大,同時風險也很高。這一階段企業的資金來源以風險投資為主。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重點資金需求較大,但相對風險較小。這一階段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上市融資或銀行貸款為主。適應這些特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體系。
近年來,我國“雙創”融資體系不斷完善,但創新創業資金缺乏特別是處于種子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現行金融體系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比例較低,不適應創新發展的要求。應著力推進金融創新,進一步支持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加快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建立安全、有效、競爭的“雙創”金融服務體系。
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
“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對一個地區的創新創業非常重要,它就好比一個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空氣一樣。”然而,如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呢?王昌林指出,這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與一個地區經濟結構及其歷史文化有很大關系。
“在深圳,人口結構以移民為主,主要在創業企業工作,不僅廣泛流傳著任正非、王傳福、馬化騰、汪建等企業家創造財富的神話,更有大量不同背景的創客們在這里創業成功、失敗、再成功的故事循環上演,一次又一次印證了真正的創新人才應該是經歷重于資歷、能力重于學歷。在這樣的創新要素結構和環境下,自然就有強烈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中關村也是創業創新氛圍比較濃厚的地區,擁有諸多結構性優勢和特色。在中關村,只要有好的創意,能夠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人才和團隊;中關村創業服務體系比較完備,擁有車庫咖啡、36氪、聯想之星等一批孵化器,創業投資比較發達。另外,中關村地區也是移民文化。但與深圳不同的是,中關村地區集聚了一批國內頂尖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因此,中關村地區既具有濃厚的創業文化,也有濃厚的科研文化,既是創業之城,也是“知識城”。
王昌林強調,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關鍵是要優化一個地區的創新創業要素結構。重點是要提高創新創業經濟和創業創新人才的比重。這樣,新的企業、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就能夠如雨后春筍般不停地冒出來。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