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5月21日電 聚焦“中拉攜手: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一場在線研討會于21日下午圓滿召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原所長楊宜勇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楊宜勇的發言: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中拉合作與中非合作猶如兩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在南南合作的廣闊天空,成為推動發展中國家進步與全球治理變革的重要力量。它們在諸多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特色,共同為促進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協作、推動多邊主義發展以及助力全球繁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合作背景與基礎
關于共同點:一是發展需求相似。無論是中拉合作還是中非合作,雙方均為發展中國家,這一共同身份決定了它們面臨著一系列相似的發展任務。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亟待完善交通網絡、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以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例如,非洲許多國家和拉美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限制了資源開發與市場流通,因此都渴望建設更多的鐵路、公路與港口。在工業化進程中,雙方都致力于提升工業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從以農業或資源初加工為主向工業化、多元化經濟轉型。農業現代化同樣是重要任務,都期望通過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這種相似的發展需求,為雙方開展廣泛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國際環境相似。中拉和中非合作均置身于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之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它們都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一些發達國家設置的貿易壁壘,阻礙了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與經濟發展。同時,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對非洲和拉美地區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各方都意識到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相互支持,攜手應對這些全球性難題,通過共同發聲、協同行動,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維護自身利益。
關于不同點:一是歷史淵源有別。中非合作的歷史源遠流長。回溯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不久便與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開啟了雙方友好合作的新篇章。此后,中國在非洲開展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坦贊鐵路,這條鐵路不僅是中非友誼的象征,更為贊比亞和坦桑尼亞的經濟發展與區域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發展領域,中國也提供了諸多援助與支持。相比之下,中拉合作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與拉美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不斷拓展。
二是地理距離有別。中非之間雖遠隔重洋,但相對而言地理距離不算遙遠。這使得雙方在交通和物流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海運航線的成熟與便捷,降低了貿易往來的物流成本,也為人員的頻繁往來提供了便利,促進了雙方在貿易、旅游等領域的發展。而中拉之間隔著廣袤的太平洋,地理距離較遠,物流成本相對較高。不過,隨著現代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航空運輸的日益便捷以及通信網絡的覆蓋,中拉之間的時空距離正在逐漸縮小,為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合作領域
關于共同點: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中非和中拉合作都將基礎設施建設置于重要位置。在非洲,中國參與建設了蒙內鐵路,這條鐵路大大提升了肯尼亞的交通運輸效率,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貿易往來。在拉美,中國也積極參與了一些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打破了區域發展的交通瓶頸,還加強了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二是農業合作。雙方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廣泛而深入。中國憑借自身豐富的農業經驗和先進技術,向非洲和拉美國家提供農業技術支持。例如,在中國的幫助下,一些非洲國家引進了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在拉美,中國與相關國家開展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項目,推動了當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農產品貿易也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豐富了雙方的市場供應,滿足了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
三是人文交流。中非和中拉合作都高度重視人文交流,深知民心相通是合作的根基。在教育方面,雙方互派留學生,中國為非洲和拉美國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后,為各自國家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領域,雙方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活動,展示各自獨特的文化魅力,增進了彼此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欣賞。旅游合作的開展,也讓雙方人民有機會親身感受對方的風土人情,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關于不同點:一是產業合作重點有別。中非合作在工業化領域成果顯著。中國幫助非洲國家建設了眾多工業園區,如埃塞俄比亞的東方工業園,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推動了當地制造業的發展,加速了非洲的工業化進程。而中拉合作在能源、礦業領域合作緊密,拉美地區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與中國的市場需求和開發能力形成互補。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中拉在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拓展,為雙方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是貿易結構有別。中非貿易結構具有鮮明特點,中國從非洲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如石油、鐵礦石等,以及農產品,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中國向非洲出口各類工業制成品,涵蓋服裝、家電、機械設備等多個領域,提升了非洲市場的商品豐富度。中拉貿易則在制造業產品方面互補性更強,雙方在汽車、電子產品、機械裝備等領域的貿易往來廣泛。中國的制造業產品憑借性價比優勢在拉美市場頗受歡迎,而拉美國家在某些特色制造業領域也有自身優勢,雙方通過貿易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協同發展。
三、合作機制
關于共同點:一是多邊合作機制。中非合作擁有中非合作論壇(FOCAC)這一重要平臺,自成立以來,為中非雙方提供了政策對話、合作規劃制定以及項目推進的有效框架。中非雙方通過定期舉行的高層會議,共同商討合作大計,明確發展方向,推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的落地實施。同樣,中拉合作也有中拉論壇(CCF),為中拉雙方搭建了溝通與合作的橋梁。雙方借助這一機制,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共同應對合作過程中的挑戰,促進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
二是政策協調機制。中非和中拉合作都注重政策層面的協調。雙方通過簽署各類合作協議,明確合作的目標、內容與方式,為合作項目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定期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合作項目按照預定計劃順利推進。這種政策協調機制,使得雙方合作更加有序、高效,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關于不同點:一是合作層次有別。中非合作在非洲次區域層面有著廣泛的合作機制。中國與東非共同體(EAC)、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等次區域組織保持著密切合作關系,通過參與次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貿易促進等項目,推動非洲區域一體化進程。相比之下,中拉合作更多地集中在雙邊和區域層面,與拉美次區域組織的合作相對較少,但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也在逐步加強與拉美次區域組織的溝通與協作。
二是合作形式各異。中非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不斷創新合作形式。例如,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的“八大行動”“九項工程”等,為中非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這些行動和工程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人文交流等多個領域,以更加系統、全面的方式推動中非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中拉合作則更側重于在現有機制下開展務實合作,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實施,逐步積累合作成果,推動雙方共同發展,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度融合,尋求更適合自身特點的合作模式。
四、合作成果與影響
關于共同點:一是聚焦經濟增長。中非和中拉合作都為雙方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在貿易方面,雙方貿易額不斷攀升,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豐富了市場供應,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投資領域,中國對非洲和拉美地區的投資增加,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產業升級。這種貿易與投資的增長,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了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
二是聚焦民生改善。雙方合作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切實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新建的公路、鐵路、橋梁等交通設施,方便了居民出行,促進了物資流通;醫療衛生領域,中國援助建設的醫院、派遣的醫療團隊,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水平,為居民健康提供了保障;教育方面,援建學校、提供教育資源等舉措,提升了當地的教育質量,為培養人才奠定了基礎。這些成果全方位提高了當地的民生水平,讓民眾切實享受到合作帶來的福祉。
三是聚焦國際影響力提升。中非和中拉合作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通過共同參與國際事務、在全球性問題上協調立場,發展中國家能夠以更強大的合力發聲,推動多邊主義發展。這種合作也促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與訴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改革。
關于不同點:一是合作規模不同。目前來看,中非合作在規模上相對更大。中國與非洲眾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涉及的國家數量多,合作領域涵蓋基礎設施、能源、農業、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中拉合作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相較于中非合作仍有一定差距,不過其發展潛力巨大,隨著合作的不斷推進,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二是合作模式有別。中非合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雙輪驅動”模式,即“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非合作論壇相互促進、協同發展。這種模式為中非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有力的支撐。而中拉合作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探索適合雙方的合作模式,例如在數字經濟、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嘗試創新合作方式,以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五、未來發展方向
關于共同點:一是圍繞高質量發展。中非和中拉合作都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未來的重要方向。在科技創新領域,雙方將加強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分享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綠色發展方面,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合作,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數字經濟領域,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提升雙方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從而全面提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二是圍繞可持續發展。雙方都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將更加注重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增長。通過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在可再生能源開發、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合作,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是圍繞多邊合作。中非和中拉合作將繼續加強多邊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安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等全球性問題上,與其他國家共同協商、協同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多邊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關于不同點:一是新興領域合作有別。中非合作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領域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隨著非洲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數字經濟的興起,中國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的經驗和技術,可為非洲國家提供借鑒與支持,助力非洲數字經濟的騰飛。而中拉合作在新能源、海洋經濟等領域潛力巨大。拉美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發展新能源的良好條件,中國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海洋資源開發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雙方可在這些領域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二是區域合作機制有別。中非合作將更加注重非洲次區域合作,積極推動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通過加強與非洲次區域組織的合作,促進非洲內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推動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拉合作則將加強與拉美區域組織的合作,助力拉美一體化進程。通過參與拉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促進等項目,加強拉美地區各國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推動拉美地區實現共同發展。
六、總結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拉合作與中非合作作為南南合作的重要支柱,在促進發展中國家團結協作、推動多邊主義和全球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中非合作憑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機制基礎,成果豐碩;中拉合作則以迅猛的發展態勢,展現出巨大潛力。展望未來,中拉與中非合作將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深化在新興領域的合作,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共同書寫南南合作的新篇章。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