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值此康哲藥業控股有限公司(“康哲藥業”或“集團”)成功于新加坡交易所(“新交所”)主板二次上市之際,由新交所與康哲藥業聯合主辦的“新加坡及新興市場醫藥產業發展論壇暨康哲藥業新交所二次上市答謝晚宴”在集團位于新加坡大士的CDMO生產工廠PharmaGend盛大舉行。
本次活動匯聚了近150位來自當地政府機構、跨國藥企、創新生物藥企、頂尖投資機構及醫藥行業的領軍人物與意見領袖。與會嘉賓圍繞新加坡及亞太新興市場醫藥產業發展、中國創新藥的破局與出海、創新藥企國際化發展戰略選擇、商業化路徑及生態協同,通過多場精彩的主題報告與圓桌對話,展開了深度交流與思想碰撞。
活動伊始,新交所高級總監/大中華區資本市場主管謝采含女士、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醫療大健康司副司長/中國事務部副司何欣倩女士發表開幕致辭。隨后,中國銀河證券新加坡投資銀行業務主管符祥圣先生、L.E.K.(艾意凱咨詢)亞洲醫療保健合伙人Shriharsha Sarkar先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級總監Kah Yean Neo女士進行了主旨演講。
謝采含女士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新交所通過政策優化吸引中國企業,包括稅收優惠、二級市場資金支持及監管流程優化。康哲藥業的成功上市,反映了更多中國企業對新加坡市場的興趣。作為醫療保健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此次上市充分體現出亞洲地區對醫療創新及醫療服務可及性的需求與日俱增。隨著康哲藥業尋求拓展東南亞地區的業務版圖,公司在新交所的上市將為其提供一個戰略跳板,助力康哲藥業連接國際投資者,并進一步增強新加坡資本匯聚與增長樞紐的顯著地位。
新興市場:全球醫藥產業新增長極
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由于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初步顯現的老齡化趨勢、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慢性病負擔增加對疾病譜重塑等因素,正推動當地藥品消費能力與可及性躍升,成為全球醫藥產業新的增長極。根據IQVIA預測,2028年亞太、印度、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四大新興市場經濟體醫藥市場規模合計有望達3360-3840億美元,體量與西歐整體醫藥市場規模2028年預計的4100億美元接近。
新加坡具備面向東南亞、中東及更廣闊新興市場的區位與制度優勢。近年來,憑借其卓越的金融體系、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以及蓬勃發展的醫藥產業,正逐步成為全球資本與創新力量匯聚的高地,亦成為眾多中國企業拓展東南亞業務的理想區域總部所在地。
把握機遇:中國創新藥企出海新興市場的戰略路徑
因東南亞六國(SEA6)的醫保覆蓋范圍仍相對有限,自費支付構成了當地藥品支出的主要來源。這一支付結構使得在私立醫院、零售藥店及診所等自費渠道中,盡管仿制藥占據主導,品牌原研藥仍維持可觀份額,且患者對生物制劑、生物類似藥等創新療法的需求持續增長。
商業化模式方面,傳統的依賴第三方物流(3PL)的分銷體系正在逐步被融合更強商業化能力與授權合作策略的新模式所取代。醫藥企業若希望在東南亞市場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化成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組合,配備具備深厚本地市場經驗的強大銷售團隊,或建立本地化生產制造能力,被一致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優勢。
康哲之道:打造中新雙樞紐,全鏈發展的創新藥企
康哲藥業三十余載,在中國市場積累了豐富的差異化品種資源和成熟的商業化能力,如今,集團正加快將戰略視野拓展至全亞太市場,以中國市場為根基、以新加坡為亞太樞紐,通過“研-產-銷-投”全鏈條布局驅動創新,為全球患者提供高品質醫藥產品和服務。
康哲藥業主席兼行政總裁、總裁林剛先生在活動中就“新康哲,新崛起:三個戰略走出第二增長曲線”發表主旨演講,并表示:自2018年起,康哲藥業啟動“新康哲”轉型戰略,以“產品創新+商業革新+國際拓展”三大戰略為引擎,逐步完成從“中國最大CSO”,到“向Pharma轉型升級”,再到“全鏈發展的創新藥企”的躍遷,構建可持續的第二增長曲線。
產品創新方面,以“許可引進+戰略合作+自主研發”三維創新驅動下,集團實現FIC/BIC創新管線累計布局近40款,其中5款創新藥在中國獲批并已進入規模化臨床應用;商業化模式方面,集團持續聚焦心腦血管、消化、眼科及皮膚健康等核心專科領域,并通過“新零售、新媒體、消費醫療”多元生態鍛造抗周期韌性,其中皮膚健康業務德鎂醫藥已成長為中國細分領域領軍者,正推進其分拆于香港聯交所獨立上市;國際化發展方面,集團以中新雙軌循環開辟全球增量,將以“引進來”加速海外產品中國落地,“走出去”布局新興市場全鏈條,推動從“中國市場國際化”到“產業資源全球化配置”的升維。此次在新交所的成功上市,將進一步搭建亞太協同平臺,閉環“研-產-銷-投”的“產業國際化”發展價值鏈,釋放新增量市場紅利、構建多區域增長格局。
康哲藥業的“產業國際化”戰略正式始于2022年。本次活動中,集團產業國際化業務集群首次集體亮相,憑借前瞻性的全產業鏈布局,康哲藥業正引領中國醫藥企業出海新范式。
PharmaGend工廠
PharmaGend工廠成立于2023年,致力于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大、最值得信賴的CMO/CDMO企業,擁有生產場地約3萬平方米,片劑、膠囊等固體劑型生產線,已通過美國FDA和新加坡HSA的雙重認證,具備面向全球輸出的高質量藥品制造能力。未來計劃進一步建設注射劑、軟膏劑、鼻噴劑等生產線。
Rxilient(康聯達)
Rxilient(康聯達)成立于2021年,由專業、經驗豐富的本土化團隊運營,并已搭建BD、注冊、市場推廣、銷售等體系,憑借獨特的本地專業經驗和優勢,可助力全球醫藥創新產品進入東南亞及中東新興市場。已在東南亞、港澳臺地區、中東累計提交了近20款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上市申請,覆蓋皮膚科、眼科、腫瘤、自身免疫、中樞神經等疾病領域,隨著各國藥品陸續獲批上市,將實現收入持續增長放量。
CMS R&D研究院
CMS R&D研究院于2024年在新加坡設立,已經布局十余款處于早期研發階段的創新藥,充分依托中國成熟的早期研發與臨床資源,實現“中國速度+全球標準”同步,將更多中國創新藥推向國際化。
HiGend
HiGend成立于2025年,采用“中心輻射”模式,在康哲藥業生態體系的基礎上,致力于打造一個生物醫藥早期創新產品的全球孵化平臺。該平臺旨在充分整合中國創新藥研發優勢,通過高效協同與資源整合,加速創新藥物的全球研發與落地,提升國際化創新轉化效率。
接下來,三場圓桌對話的相繼展開,構建了一個產業和資本的深度交流平臺,將論壇推向高潮。各方嘉賓暢言分享行業生態鏈的持續構建與多元拓展,共話新興市場背景下醫藥出海的未來。
圓桌對話一挑戰與超越:源自組織與戰略的長期主義力量
今日的新興市場與20年前的中國市場有諸多相似之處,正處于醫藥需求加速釋放的關鍵時期,構成了中長期結構性機遇。當然,這也是一個多元、復雜的市場,每個國家在藥品監管、醫保機制和市場接受度上都有不同特點。但康哲藥業的基因與優勢正是在于其系統性的商業化能力,并正將該能力與優勢外溢至新興市場。康哲藥業核心業務管理層與合作伙伴共同回顧與探討了其商業卓越的關鍵因素,以及推動集團第二增長曲線的實現路徑。
首場圓桌對話在Rxilient(康聯達)商務拓展副總裁楊大洲先生主持下,Pharma Stulln GmbH總經理Karl Luschmann先生與康哲藥業眼科業務康哲維盛總經理王琳瑯女士(曾任施圖倫滴眼液首位產品經理)等共同回顧了康哲藥業在中國市場實現施圖倫滴眼液逐年高速增長的核心策略,即注重臨床價值挖掘與不斷創新的商業化模式:康哲藥業堅持以臨床療效優先,以累積豐富的循證證據證實施圖倫在專業視疲勞治療方面的臨床價值,以醫學驅動推進產品商業化價值釋放。集團亦不斷革新商業化模式:構建“院內+院外”的全渠道零售業態、“線上+線下”的全域營銷體系,以及“消費醫療”的多元化產品布局策略。這些舉措共同促進了施圖倫滴眼液在中國市場的持續高速增長與廣泛認可。
圓桌對話二 : 破局出海:中國創新藥企開拓新興市場的多元探索
過去三年,中國藥企通過License-out所獲得的首付款已突破百億美元,但絕大多數交易仍集中于歐美為首的成熟市場。未來增長的新引擎,或將轉向東南亞、中東和拉美等新興市場——這些地區人口總量約18億,人均醫療支出僅為歐美的五分之一,醫藥需求正加速釋放,但同時也面臨支付能力不足、監管體系差異顯著等挑戰。能否將中國本土積累的發展經驗和創新模式在這片藍海實現高效復制與本地化落地,將成為決定中國藥企第二增長曲線的成色與可持續性的關鍵。
第二場對話由楊大洲先生主持,西藏藥業、寧丹新藥、麥濟生物、景澤生物等與康哲藥業深度合作的知名中國創新藥企代表共同參與討論,以其產品新活素(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注射用Y-3(擬用于卒中治療)、ABP-671(擬用于痛風治療)等創新藥為例,就“何為真正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及“探索新興市場的商業化路徑”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真正的創新價值源自專業或專注精神,需要科研人員長期專注于某一特定方向,并通過逆向研究驗證新靶點的發現和新藥物結構的科學性,以識別靶點的潛在臨床價值。自中國2017年正式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并成為管委會成員后,創新藥企的質量突飛猛進,逐步受到全球認可。除了進軍歐美市場外,創新藥企也逐漸關注東南亞等新興藍海市場,積極探索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同步申報。作為創新藥企,其國際化布局應深度融入產品的管線制定周期中,進行宏觀架構建設;并尋求具備全產業鏈能力的合作伙伴,通過其專業的本地注冊臨床人才、生產能力、商業化團隊,以專業高效推動產品商業化落地,為提升優質醫療在更廣闊區域的可及性帶來更高效的可能。
圓桌對話三:揚帆起航:醫藥出海到新興市場
第三場對話由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洪坦先生主持,與多名知名券商醫藥研究負責人與投資機構代表圍繞創新藥產品出海和產業出海進行了洞察分享與深入討論。討論中指出,當前中國醫藥產業正處于邁向國際市場拓展的戰略機遇期,知識產權(IP)授權模式已初步驗證了中國創新的全球競爭力,但對于大多數本土藥企而言,這一過程仍停留在“單點突破”階段。若要實現從“一次性授權”到“永續深耕”的跨越,需以跨國藥企巨頭為鏡,將銷售、生產、研發三大核心體系國際化,構建可復制、可擴張、可持續的國際產業閉環。
但這一目標的實現絕非易事。在新興市場的探索中,不少中國藥企已展開嘗試,但普遍面臨渠道碎片化、體系難以統一等挑戰。唯有以堅定的信念,建立系統的國際化全鏈路生態,方能把偶發的授權收益轉化為長期的品牌與價值鏈掌控力,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持續話語權。
論壇的聚光燈雖已熄滅,但凝聚的共識如燈塔般照亮前路: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正成為全球醫藥產業下一個目的地,而康哲藥業構筑的“研、產、銷、投”全鏈條本地化架構已為產業化出海鋪路架橋,建構通途。集團愿以開放共贏的姿態,攜手全球創新者、監管機構與資本力量,助力更多中國和全球創新藥落地新興市場,實現國際化發展。康哲藥業誠邀全球各界伙伴共享亞太市場增長機遇,共同推動新興市場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讓更多創新藥物惠及全球患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